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制氢   |  储氢   |  运氢   |  加氢   |  燃料电池   |  氢能汽车   |  冶金   |  其他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技术应用 >制氢 > 这个大化所工程创业团队为何能够造出“超高性价比”电堆产品

这个大化所工程创业团队为何能够造出“超高性价比”电堆产品

2025-08-12 来源:新华日报·财经作者:胡春春 浏览数:6

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中,最关键的是燃料电池电堆,行业里将其比作将“氢”转化为“能”的“心脏”。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等

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中,最关键的是燃料电池电堆,行业里将其比作将“氢”转化为“能”的“心脏”。

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在多个文件和会议中重新强调,加紧推进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当前,氢能产业布局的痛点在哪里,最新的技术创新是什么样的?

近日,记者探访了当前氢能行业技术创新的排头兵——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骥翀氢能”)位于张家港的“超高性价比”电堆产线。

上海骥翀氢能 受访者供图

靠自研,出货量领跑行业

2018年12月,骥翀氢能在上海成立。创始人付宇师从我国燃料电池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硕博均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至今已从事氢能研究近25年。2020年,骥翀氢能第一条产线在江苏张家港落地。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这条产线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内氢能行业里工序最全、单线产能最大、工艺最成熟的金属双极板及电堆产线。

付宇和他的团队是标准的“科学家”创业。在他看来,企业的发展核心是坚持和创新,尤其是在氢能这样一个“人人都看好,但是尚未形成产业化”的前沿行业里。

因为“搞科研”出身,付宇对技术的要求“十分严苛”。创业初期,骥翀氢能曾拿到第一笔订单,金额高达2000万,但是在交付之前发现第一代电堆产品仍不够“完美”,付宇毫不犹豫地决定“不能发货”,宁愿顶住资金压力不做订单,也不能给客户造成“电堆不行”的印象。此后,骥翀氢能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对产品进行打磨,最终生产出了目前主力第一代电堆产品MH170。

第一代产品MH170问世后,因为打破多项行业纪录,产销量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骥翀氢能金属板电堆出货量全国第三,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国内第一,2025年上半年全国市占率约15%,2025年目前在手订单已达去年的2倍。与此同时,骥翀氢能的电堆成本在过去5年一直保持国内最低水平。

“我们现在用的双极板涂层、电堆生产设备都是自主研发的,也是行业内唯一一家核心生产装备全自主的燃料电池企业。可以说从产线到产品,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付宇骄傲地说。

破纪录,单堆功率达410.9kW

2021年,我国启动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五个城市群被首批纳入。但是在过去5年的发展中,氢能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早期一批氢能行业企业,有的被整合,有的经营困难。

今年,国家能源局先是在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中强调,今年是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将持续推动氢能产业政策接续发力。而后国家能源局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将遴选部分项目和区域开展氢能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创新氢能管理模式,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立足创新发展,把握政策机遇。7月23日骥翀氢能在张家港发布了第二代电堆产品MH290,以峰值功率410.9kW(0.637V@2.9A/cm²)、最高设计寿命3万小时再次刷新行业纪录,其创新设计的311kW高效运行点(0.7V@2.0A/cm²)显著降低氢耗,直接优化终端TCO成本,可使燃料电池在氢价较高时也能具备总体经济性;且产品功率密度更是高达7.1kW/L,处于行业一流水平,让更广泛的商业化成为可能。

行业普遍认为,氢能产业正值从示范阶段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过渡期,MH290属于我国在氢能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领域的竞争力,增强我国在国际氢能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话语权。此外,MH290的发布也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在当前行业较“冷”的背景下为行业提振了信心。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氢耗和单池成本等,将大大推动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进程,促进氢能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让市场看到氢能更高效和低碳的优越性能。”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势银研究院一位研究员说。

控成本,突破商业化关键环节

“制储输用”的关键在“用”,而制约终端商业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成本经济性。氢能企业要解决的正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解决用户低成本使用难题。

以市场为导向。氢能行业做过一些测试,如对49吨重卡TCO的成本分解,在免过路费情况下,电堆价格如果做到800元/kW,便能够达到传统内燃机的成本水平,氢能在重卡应用的优势会一下子凸显出来。对此,付宇认为,成本经济性的分析是一个综合问题,当高速免费+电堆成本≤600元/kW+氢价≤32元/kg时,氢能重卡的盈利能力大于柴油车,可实现局部商业化;未来当电堆成本≤165元/kW+氢价≤18元/kg时,氢能重卡可以在无任何政策支持的条件下,盈利能力大于柴油车,可实现完全商业化。

“每千瓦电堆成本=每千瓦单池数量×(单池材料成本+单池制造成本),我们围绕这个本质逻辑,三管齐下降低电堆成本:一是通过研发降本,减少每千瓦单池数量;二是通过关键材料降本,减少单池材料成本;三是制造降本,减少单池制造成本。这得益于我们独有的电堆产品正向设计体系、国际一流的金属板耐蚀导电非贵金属涂层技术和国内唯一燃料电池生产装备自主优势。”付宇骄傲地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骥翀氢能准备再上两到三条第二代自动化产线,加紧生产第二代电堆产品。力争在2027年率先实现完全商业化。

沉下心,谋划多元应用生态

当前,从国家到地方,新一轮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正在密集涌现。

今年2月6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江苏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氢能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氢能供给及应用体系初步形成,绿氢成为供氢增量主体,氢气成本明显下降。在此前后,海南、福建、四川等地也相继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可以看到,经过此前多年的探索,氢能产业已经跨越产业发展的“死亡之谷”,逐渐从依靠补贴的工程师技术转化阶段,朝着商业化阶段迈进。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氢能企业的技术更加先进、市场更加清晰、战略也更加成熟。

以记者探访的骥翀氢能为例,在产业链上游,其联合发起成立大连氢翼新能源有限公司,专注PEM电解水制氢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将产业链延伸至制氢端,推动氢能产业链协同发展。在产业链下游,除了持续专注车用电堆的研发和创新之外,还积极在燃料电池固定电源、低空经济、小型移动电源等领域进行规划布局,逐步构建涵盖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氢能产业的发展将会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能做的就是沉下心、弯下腰,有节奏地向前走。在已经显现出经济效益的应用场景中,把产品验证好,把规模做起来,然后拓展更多的可能。”付宇说。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电化学海洋碳捕集试验装置”通过考核 “电-氢-储-碳-醇一体化”示范试验项目取得突破
阅读下文 >> 广东东莞首批200辆氢动力两轮车商用车队正式投入运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Technology/show-3538.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