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行业分析   |  专家观点   |  海外市场   |  其他分析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市场分析 >行业分析 > 深度解读氢能产业链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深度解读氢能产业链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2025-08-09 来源:前沿与综述 浏览数:17

摘要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能源载体和潜在燃料而备受关注,其与化石燃料不同,可以真正




 摘要


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能源载体和潜在燃料而备受关注,其与化石燃料不同,可以真正实现碳中和。围绕氢能输送与应用,分析氢能全产业链:制备、储存、输送、加注以及终端应用一系列工艺的研究现状,梳理氢能输送及应用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明确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分析表明:国内外针对氢能应用相关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受限于技术成本及安全性等瓶颈因素,氢能暂未得到大规模应用。未来,应针对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氢能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安全、高效的氢能供给。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推动能源供应与消费体系从以化石燃料为主向高效、可再生的低碳能源转型。氢能具有灵活高效、清洁低碳、应用广泛的突出优势,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油气资源渐趋枯竭而导致的能源紧张问题,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能源。低碳发展需求是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与此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 源发电的投资规模持续增大,致力于将“垃圾电”转化为氢能以保障能源供应则成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据世界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供应将占全球总能源需求的18%。自2017年日本率先公布氢能战略开始,韩国(2019年)、新西兰(2019年)、澳大利亚(2019年)、荷兰(2020年)、挪威(2020年)、 葡萄牙(2020年)、德国(2020年)以及其他欧盟国家都公布了国家氢能战略,欧盟委员会(EC)于2020年7月8日提交了欧盟氢能战略。

当前,氢能技术正逐步趋于成熟。在制氢环节上,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为代表的“灰氢”应用,是氢能产业的起步阶段;使用煤或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生产“蓝 氢”并结合CCUS技术实现碳中和,是氢能产业的过渡阶段;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核能生产“绿氢”,是氢能产业的终极阶段。在储运环节上,高压储氢当前使用较普遍、技术较成熟,但经济性不佳制约了其大规模发展。在用氢环节上,虽然氢气作为成熟的化工产品已被广泛用于发电、炼油、化工、冶金等行业,但主要应用对象还是以加氢站为枢纽的交通运输体系及关系民生 的燃气行业。

在中国,国务院、发改委等印发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氢能源发展政策,将氢能产业作为加速发展的未来产业方向之一,各大中小城市依此 积极制定氢能发展规划,未来氢能产业发展规模将超过万亿元。中国氢气资源丰富,且用氢市场广阔,氢能产业具有巨大潜力。


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


1.1  氢气性质

氢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氢气在制备、储存、加注、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均存在性质不稳定导致泄漏爆炸的风险,为实现氢能持续稳定、安全高效应用及商业化推广,研究不同条件下氢气爆炸范围、点火能量、扩散系数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许多国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氢安全研究,并成立国际氢安全协会推动氢安全的发展。在此,对甲烷、丙烷、汽油氢等燃料的安全性质参数进行总结(表1,其中cp为定压比热容;cV为定容比热容)。

1.2  制氢环节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是通过一定方法利用其他能源制取的。目前常用制氢方法有工业副产制氢、化石能源制氢、水电解制氢等。热化学制氢、生物质制氢、光解水制氢等新型制氢技术尚处于实验开发阶段,不具备规模制氢技术能力。

1.2.1 工业副产制氢

(1)焦炉煤气制氢(图1)。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焦炉煤气是炼焦过程的副产物,除含有大量氢气(体积分数55%以上)、甲烷(体积分数20%~30%)之外,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成分,随原料煤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氢气提纯多数采用PSA装置,提纯后氢纯度可达99%~99.999%。

(2)氯碱工业副产气制氢。氯碱厂通常采用石棉 隔膜电解槽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烧碱、氯气及氢气。

(3)轻烃裂解制氢。其主要有两种方法:丙烷脱氢和乙烷裂解。该方法得到的氢气纯度较高,杂质含量较低,提纯难度较小,但受制于原材料,成本较高。

1.2.2 化石能源制氢

(1)天然气制氢。其是氢气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两种方法:蒸汽重整和部分氧化。其中蒸汽重整技术(图2)是目前工业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天然气制氢工艺。

蒸汽重整属吸热反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催化剂需要具有高甲烷转化活性、长寿命、高氢气选择性、高机械强度,并应在700~850℃时表现出高稳定性和良好的传热性,通常使用Ni作为催化剂。

(2)煤气化制氢(图3)。

它是使煤与气化剂在一定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得到以H2和CO为主要成分的气态产品,然后经CO变换及分离、提纯等处理而获得具有一定纯度的氢的技术。煤气化制氢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泛,适合大规模制取,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应用基础。

(3)甲醇制氢。现阶段,利用甲醇制氢主要有3种方法:甲醇裂解制氢、甲醇部分氧化重整制氢、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根据以往实验研究成果,甲醇裂解及甲醇部分氧化重整得到的产物中,CO含量通常高于10%,而氢气含量较低,制氢效率低。相比之下,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方法得到的产物中氢气占比高,因而应用较广泛。其制备过程是将甲醇与水置于反应器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经催化剂催化重整产生氢气 及其他附加产物。

1.2.3 水电解制氢

电解水制氢是在直流电作用下,通过电化学过程将水分子解离为氢气与氧气,并使之分别在阴、阳两极析出。电解液体系包括碱性水电解、质子交换膜、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水电解等,其使用的材料和工作条件不同,但工作原理是相同的。根据工作温度,分为低温电解和高温电解。

除电解外,还可通过其他方法实现水的解离。Funk 和 Reinstrom提出一种利用热化学过程分解水的制氢方式,其利用循环材料经过两步或两步以上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实现分解水制氢;光解水制氢是一种前景广阔的能源转化方式,分5步完成:反应物在光催化剂表面吸附;光催化剂吸收光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和空穴从本体到表面分离与迁移;水还原与氧化的表面反应;从催化剂表面解吸产物。

生物质制氢也是可再生能源的良好选择之一。生物质通过气化和微生物催化方法制氢:气化制氢是指在空气、水蒸气等气化剂中,将碳氢化合物转化为含氢可燃气体,期间需借助催化剂加速中、低温反应;微生物制氢是利用微生物代谢制取氢气。生物质来源包括能源作物、农业废弃物、林业废物、商业和社区废物。近年来,藻类因其较高的发育速率及碳水化合物性质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第三阶段原料。

在此,对各种制氢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表2)。


1.3  储氢环节

储氢方法主要分为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固体储氢3种。高压气态储氢是现阶段主要储氢方式。

1.3.1 高压气态储氢

高压气态储氢是将压缩氢气以高密度气态形式在高压下储存,是发展最成熟、最常用的储氢技术。该技术的储氢密度受压力影响较大,而压力受储罐材质限制。氢气质量密度随压力提高而增大,在30~40MPa区间增大较快,在压力大于70MPa后变化很小。因此,储罐工作压力应在35~70MPa之间。高压气态储氢容器主要有高压储氢气瓶、高压复合储氢罐、玻璃储氢容器。

1.3.2 液态储氢

液态储氢技术主要包括低温液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两种。

低温液态储氢是将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压缩冷却至液化后再置于绝热真空容器中的一种储氢方式。与气-态氢相比,液态氢密度更高,是气态氢的845倍。这种储氢方式轻巧紧凑,特别适于储存空间有限的场合,如航天用火箭发动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低温液化储氢罐位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容积达112×10^4L。

液态有机储氢系统主要由少氢有机化合物和多氢有机化合物组成,通过催化加氢反应将少氢有机化合物转化成多氢有机化合物实现氢气储存,通过其逆过程便可实现氢气的释放。常用不饱和液体有机物包括环己烷、甲基环己烷、咔唑、乙基咔唑、反式-十氢化萘等,其中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实现储氢。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相比其他储氢方式,该技术储氢量大、能量密度高,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稳定存在,储存设备简单。基于此,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1.3.3 固态储氢

固态储氢是一种通过吸附作用将氢气加注到固体材料中的方法,储氢密度约是同等条件下气态储氢方法的1000倍,而且吸氢、放氢速度稳定,可以保证储氢过程的稳定性。与高压气态储氢和液态储氢相比,固体储氢技术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

在此,对各种储氢方法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表3)。

固态储氢与其他两种储氢方式相比,储氢密度更高、运输更方便、安全性更好,应用前景良好。但这种储氢方式的发展和应用需要依赖储氢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目前采用的固体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氢化物材料、络合物储氢材料、碳纳米管储氢材料、沸石以及新型类沸石材料等。镁基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高、无毒性、镁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在几个高电位氢化物体系中,氢化镁因其较高的体积氢密度和质量氢密度而成为研究最多的材料之一。

1.4  输氢环节
依据输送时氢气所处状态,氢能运输方式(图4)可分为气氢输送、液氢输送、固氢输送。

目前适用于大规模氢能运输的技术方案主要有集装管束运输、管道运输及液氢槽罐车运输(图5)。

综合对比3种氢能运输方式,管道运输与集装管束、液氢槽罐车相比,技术要求在中等范围,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且对市场价格敏感性低,不会因市场变化而发生较大波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发布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在满足安全和质量标准等前提下,探索输气管道掺氢输送、纯氢管道输送、液氢运输等高效输氢方式。因此,从管输及应用系统入手是氢能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解决氢能供需问题的重点方向。

依据输送介质相态分类,氢能管道输送可分为气氢管道输送和液氢管道输送。气氢管道输送有纯氢输送和掺氢输送两种方式。液氢管道输送也有两种方式:

①氢气通过化学反应加入有机液体中形成液体“氢油” 后经管道输送;②氢气液化后经管道输送。

1.4.1 气氢输送

1.4.1.1 纯氢管道

气氢管输发展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全球氢气管道总里程已超过4600km。最早发展氢气管道的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其氢气长输管道建设及输氢技术已较成熟,颁布了一系列指导管道设计和建设的标准规范,包括: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颁布的ASME B31.12-2019《Hydrogen Piping and Pipelines》、欧洲工业气体协会颁布的IGC Doc 121/14《Hydrogen Pipeline  Systems》、压缩气体协会颁布的CGA5.6《Hydrogen Pipeline System》等。与此同时,已建成一批具有示范 意义的纯氢管道工程。其中,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纯氢 管网总里程约965km,输氢量150×10^4m3/h,最大运行压力6MPa,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氢气供应管网。当前,在工程应用方面,针对氢基础设施转型与系统优化的基础研究与案例分析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管输工艺、管材评价及安全运行保障方面。

相比国外,中国氢气输送管网建设比较缓慢,管道输氢技术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氢气管道输送体系,尚未制定完整的指导氢能大规模利用的标准。截至目前颁布的氢能相关领域标准规范有GB/T 34542—2017《氢气储存输送系统》、GB 4962— 2008《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T 29729—2013《氢系统安全的基本要求》、GB 50177—2005《氢气站设计规范》等。现有氢气输送管道总里程仅约400km,其中中国自主建设的典型输氢管道有3条:2013年建成 投产的扬子—仪征氢气管道工程、2014年建成投产的巴陵—长岭氢气管道工程、2015年建成投产的济源— 洛阳氢气管道工程(表4)。

此外,目前正规划建设中国第—条长距离、高输量、燃料电池级氢气管道,即定州—高碑店氢气管道。巴陵—长岭输氢管道已安全运行7年,大量运行数据可用于验证氢管道工艺系统模型的准确性,为长距离气氢管道输送积累了宝贵经验。

1.4.1.2 掺氢天然气管道

掺氢天然气又称混氢天然气或氢烷,由Lynch等提出。近年来,欧美国家提出在现有天然气管输介质中掺入一定比例氢气形成掺氢天然气的管道运输方案。氢气是一种低碳清洁气体燃料,天然气掺氢后可以减少碳排放。同时,还可以避免大范围建设氢气管道,成本低且高效,有望成为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天然气输送管网相对完备,而氢气输送技术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规范匮乏、安全风险大、投入成本高等,均是阻碍氢气管道输送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掺氢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在性质上存在一定差异,差异大小取决于掺氢比。在天然气中掺混不同比例的氢气,会得到不同的燃烧指数和性能指数,因此,掺氢比不同会对管道输送工况及燃气终端用户等造成较大影响。美国的丹佛示范项目结果表明:与天然气相比,氢气以质量分数5%的比例掺入天然气后燃烧产生的碳氢化合物、CO、NOx分别降低30%、50%、50%,而且氢气与天然气混合燃料对降低CO2的排放也有效果。进入21世纪,欧洲国家相继开展天然气掺氢技术研究并实施示范项目,如欧盟Naturalhy项目、荷兰Sustainable Amelan项目、德国DVG项目、法国GRHYD项目、英国Hydeploy项目等。2019年,中国在北京市朝阳区实施首个电解制氢掺入天然气示范项目。

Haeseldonckx等研究了利用现有天然气管道 按一定比例掺入氢气输送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掺入体积分数17%的氢气不会对管道输送造成困难,但若掺入更多氢气,则需更换承运管道和最终用途。Tabkhi等以典型天然气输送管网为研究对象,其以氢气-天然气混合物为管输介质,在通用代数建模系统环境中利用非线性技术优化输送工艺,结果表明:在天然气中掺入氢气会显著降低传输功率,可掺入氢气的最大体积分数约为6%。Guandalini等对天然气管网掺入氢气后的水力工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天然气管网中掺入体积分数5%的氢气将导致管网压力下降约0.1%,可忽略不计;但对流体密度和速度也有一定影响,需要考虑。Witkowski等研究了不同H2/CH4体积比例分别为10/90、25/75、50/50的混合气体在不同内径(0.15m、1.0m)现役天然气管道中的最大安全输送距离,结果表明:对于内径为0.15m、运输距离为10000m的管道,最大安全输送距离为15320m;对于内径为1.0m、运输距离为100000m的管道,最大安全输送距离为130146m。王玮等采用多种燃气互换性判别方法对天然气在不同掺氢比下的燃气互换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天然气管道供应系统最大掺氢体积比不应超过27%。北京科技大学研究了氢气对X70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压12MPa、氢气体积分数16.7%的工况下,X70钢不会产生氢脆,机械性能不会显著下降。

近年来,针对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工况及燃气使用性能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多数研究结果不具普适性,结论也不一致,掺氢天然气在大规模商业应用之前,尚需开展大量研究工作。

1.4.2 液氢输送

液态输氢有两种常用载体:液氢罐车和专用液氢驳船,适用于单日用氢量较大的加氢站,其中液氢罐车已成为日本、美国等加氢站运氢的重要方式之一。液态氢能量密度相对较高,适合远距离、大容量输送,但 若发生事故,危害性极大,因此,采用液态储氢方式,贮存区域与试验场所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美国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的球形液氢储罐与发射台之间有440m的安全距离。与此同时,氢液化过程耗能较大,需要消耗输氢所需能量的30%左右。而且,液态氢运输温度应该保持在-253℃左右,与环境温度存在较大温差,因而对储存材料性能及绝热设计要求很高。

针对液氢管道输送,中国在航天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通过低温管道将液氢输送至火箭加注设备。受温度、压力、流量控制等因素制约,输送成本较高,仅适用于具有足够冷量的短距离输送。针对低温液氢管道输送中的氢气液化与储运工艺,日本建有We-net、欧洲建有IDEALHY等示范工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开展了“大型国产氢气液化系统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研究。氢气液化是高能耗和低效率的过程,提高液化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减少㶲损失、优化氢液化流程是当前研究重点;氢气在超低温区液化,但目前超低温环境下流体在换热器和膨胀机等关键设备中的流动特性不明确,而正仲氢催化转化效率的提高也是氢液化流程中的一大挑战,因此,高效正仲氢转化器、主低温换热器、低温膨胀机的设计优化对推进氢气液化装置的国产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氢气液化流程的数字孪生与集成优化方法、氢气液化流程中超低温流体的换热与膨胀特性、氢气降温换热与正仲氢转换的耦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

以有机液体为载体的液体输氢方式(称为“氢油”) 也在兴起,“氢油”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建成的成品油管道与供销体系,大幅降低氢的运输成本,因而拓展了氢利用的内涵与市场。“氢油”管道输送涉及3个环节:①通过有机液体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实现氢能的常温常压液态储存;②储氢有机液体的管道输送;③储氢有机液体到达用户终端后借助催化剂实现氢能释放和利用。显而易见,有机液体储氢及其管道运输是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大型发电厂、氢联合站、电网、氢能市场以及氢加注站等终端用户的纽带。而在管道运输方面,从物性参数和经济成本两个角度考虑,“氢油”管道运输的可行性最大,根据现有成品油管道输送的发展历程,可以对“氢油”物性参数进行初步设计,但迄今尚无在役“氢油”输送管道,缺乏工程经验。未来,设计 “氢油”管道需采用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已有成品油管道输送工艺对“氢油”输送进行模拟验证,评估有机液态运氢的安全性、经济性及环境影响,充分利用现有成品油能源供给基础设施架构,制定可规模化实施的“氢油”储运技术路线。

综上,氢能源大规模应用的有效途径是利用管道输送的方式实现长距离跨地区氢能运输,无论是气氢管道输送还是液氢管道输送,中国与国外都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管材评价、安全运行、工艺方案及标准体系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关键难题亟待解决,未来需突破氢能管道安全高效稳定输送理论与技术瓶颈,形成以关键设备和工艺软件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编制标准体系,建设以氢能管道为纽带的产业体系。

1.5  加氢站注氢环节

加氢站被认为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可以商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加氢站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分为站外制氢和站内制氢两种类型(图6)。

很多发达国家将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的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进行规划,设立了专项研究团队开展研发与推广。日本在能源战略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160座加氢站,约4×10^4辆氢燃料电池 汽车投入运营;德国则计划在2023年实现400座加氢站和10×10^4辆氢燃料汽车投入运营。中国氢能发展起步较晚,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始于“十一·五”期间,2006年建成的北京永丰加氢站是中国最早的加氢站。此后,中国不断发展绿色能源经济,在 2016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明确提出中国氢能战略发展目标:2020—2030年间,实现加氢站从100座到1000座的数量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553座加氢站投入运营,欧洲有200座加氢站,其中德国100座、法国34座;亚洲有275座加氢站,其中日本142座、韩国60座、中国69座。

加氢站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必须确保其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加氢站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快速风险评级、量化风险评价两种。Rosyid等对储罐破裂导致瞬时气态氢释放过程进行故障树分析,从基本事件出发估算顶上事件储罐破裂发生的概率。Kikukawa等利用已有35MPa氢气数据外推70MPa氢气数据,对70MPa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进行风险评估,采用FMEA和HAZOP方法识别了721个故障场景,结果表明:70MPa加氢站安全距离与35MPa加氢站安全距离相同;之后又利用FMEA和HAZOP方法对液 氢加氢站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了131个事故情景,提出67项安全保障措施。Li等对上海某氢气站开展定量风险评价,研究了氢气站发生严重事故的伤亡距离。Nakayama等通过HAZID分析对某汽油 氢气混合加气站开展危险辨识,该加气站使用以甲基环己烷为有机氢化物现场制氢,结果确定了314种涉及汽油和有机氢化物系统的事故情景,进而通过数值模拟对加氢站多米诺骨牌效应情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甲基环己烷和甲苯的池火可能损坏站内设备;氢气储罐可能因池火热辐射而破裂。Gye等对城镇高压加氢站开展定量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管式 拖车和分配设备泄漏以及管式拖车潜在爆炸是主要风险。

目前,加氢站注氢环节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可参考标准少,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没有科学验证与成熟结论;标准规范不健全,内容参差不齐,个别条文可操作性不强;归口管理单位多,技术标准不统一;中国加氢站相关标准规范中,安全间距采用经验类比值,数值较大,增加了加氢站占地 面积,增大了加氢站推广难度。

1.6  氢能终端应用环节
1.6.1 燃料电池汽车

2014 年,日本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续航能力达到500km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此后两年,奔驰公司与福特公司共同开发了一款氢燃料电池概念车型,可提供450km氢气续航里程和48km电动续航里程,并且可以外接充电。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相对缓慢,随着绿色能源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能源政策逐渐向 氢燃料倾斜,促进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根据目前已有技术及市场需求,氢燃料电池种类众多,其原理是使氢气与各种化学材料进行化学反应,氢气被催化而产生电能。由于制作材料不同,氢燃料电池种类各异,质子交换膜式燃料电池是最常见的一种。氢燃料电池发电的具体反应过程为(图7):阳极上的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为H+和电子,

H+穿过隔膜到达阴极,电子在外部电路运行,产生电能;阴极上的氧在催化剂作用下与电子、H+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水。

只要保证氢氧供应及其电化学反应条件,氢燃料 电池就能持续发电,并且只会排出热量和水,绿色环保且效率高。然而,氢燃料电池研发与利用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包括密封性要求极高,制氢、储氢技术 复杂,在汽车上使用需要配备辅助电池系统等。

1.6.2 氢能发电

目前有两种方法能够将氢能转化为电能:氢能发 电机和PEMFC燃料电池(图8)。

PEMFC燃料电池在外型上与普通电池相似,其工作原理是氢气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并释放电能。

1.6.3 家庭用氢

伴随国际能源战略调整,新能源发展越来越快,为了全面满足民众日常需要,家庭用氢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当前,氢能在下游用户逐渐普及,一些家庭已 启动氢能的利用,类似于已有的天然气管网,氢气通过专用管道进入用户,作为新型燃料为用户烧水、烹饪提供能量。


氢能输送及应用关键问题研究进展


2.1 安全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易泄漏扩散;在常温常压空气中,可燃范围宽,易爆炸,爆轰极限体积分数为11%~59%,爆轰速度为1480~2150m/s;氢对金属管道和设备具有劣化性,易使金属发生氢损伤。毋庸置疑,氢的使用存在较高风险,因此,明确危险因素,对预防氢气应用中的危险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2.1.1 泄漏扩散

氢气是一种比甲烷小得多的分子,其通过管壁和接头泄漏可能性更大。美国燃气技术研究院研究结果表明,氢气在钢管或铸铁管中的体积渗透泄漏速率约是天然气的3倍。渗透泄漏主要发生在非金属材料和接头中。在非金属管道中,氢气渗透泄漏速率 是甲烷的 4~5倍,且随着管道压力升高,渗透泄漏速 率增大。另有研究表明,若有体积分数20%的氢气掺入天然气管道系统中,混合气渗透泄漏损失约是天然气的2倍,但对经济性影响不大。针对荷兰供气 管网,当配气系统中加入体积分数17%的氢气时,渗透泄漏损失量仅占所输氢气量的0.0005,可忽略不计。

氢气密度很小,扩散性强。刘延雷等利用Fluent建立了管道运输高压氢气和天然气泄漏扩散模型,得到相应的泄漏扩散特性。与天然气相比,氢气泄漏扩散形成的云团大且集中,氢气初始泄漏速率远大于天然气初始泄漏速率,与周围环境达到压力平衡所需时间短;氢气云团扩散最大高度比天然气云团扩散最大高度增加得快,因此,近地面天然气泄漏产生的危险性比氢气大。Denisenko等总结了可预见的氢气泄漏到不同形状、大小、边界条件的密闭空间中,导致氢气-空气可燃气云形成、演化机制及动力学实验结果,认为氢气在受限空间内有两种扩散模式:“填充箱”(Filling Box)模式和“衰落箱”(Fading up Box)模式。

天然气掺氢管道泄漏后的扩散情况可能因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Wilkening等建立了有风和无风条件下氢气-甲烷混合物和纯甲烷的小孔泄漏模型,结果表明:掺氢混合物的泄漏速率与泄漏量远大于甲烷。Lowesmith等开展了两次掺氢体积分数为22%的天然气-氢气混合物管道失效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气泄漏质量流量略高于混合气泄漏质量流量,天然气掺入氢气对火灾的辐射特性影响不大。

掺氢天然气事故下的泄漏不同于天然气,掺氢后输气管道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将发生变化,例如:因氢气与空气之间的湍流混合,从加压设备泄漏的氢气可能会自燃。从高压储存系统泄漏的氢气通过孔径很小的泄漏口时,可能在出口外形成高压、欠膨胀射流。氢气在车库、厂房、站房等受限空间中泄漏后,易积聚形成爆炸混合物。

2.1.2 燃烧爆炸

氢气具有燃烧速度快、点火能低等特性,因此,氢气在生产利用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对掺氢燃气的燃烧特性及其影响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燃料掺入氢气后火焰速度增大,可能导致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有研究表明:当燃料掺氢体积分数超过45%时,存在爆燃转变为爆轰的危险。郑凯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了氢气-甲烷-空气混合物爆燃预混火焰传播特征,发现掺混氢气能够明显缩短火焰传播时间,同时爆炸压力峰值随氢气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Bouras等研究发现:氢气掺混提高了甲烷火焰的温度和速度,并减少CO的排放。尚融雪等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结论:在相同初始温度下,掺氢天然气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在高掺氢比条件下增大更显著;在相同当量比下,掺氢天然气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及绝热火焰温度随初始温度升高近似呈线性增大。

当前,关于掺氢燃料爆轰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Chaumeix等通过实验研究了气体初始组成、氢气与甲烷含量比、氧气含量以及初始压力对爆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对可燃混合物的爆轰有重要的抑制作用。Porowski等研究了293K温度及大气压下有障碍物时管道中甲烷-氢气-空气混合物的爆燃转爆轰过程,结果表明:氢气浓度越高,混合气体的爆轰敏感性越强。倪靖等设计了长3000mm、管径30mm的圆柱形半封闭燃烧室,对不同初始压力下掺氢体积分数分别为0、5.1%、9.5%的CH4-2O2、6CH4-H2-12.5O2、3CH4-H2-6.5O2的爆轰特性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氧气掺氢后提高了爆轰波的传播速率,且在相同条件下,掺氢比例越高,传播速率越大。

2.1.3 相容性

输气管网设施及终端用户设备对氢气的适应性是决定天然气管道能否掺氢及掺氢比例的重要因素。

2.1.3.1 管网设施

氢气会对金属材料造成氢损伤,破坏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等力学性能,其中氢脆风险最大,危害最严重。因此,掺氢天然气不可避免会使管线钢力学性能劣化,进而影响管道长期服役的安全性,管材与掺氢天然气的相容性是开展既有天然气管网输送混合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环境温度、管输压力、氢气含量、材料微观组织、加载速率等都是导致氢脆发生的影响因素。管道钢级越高,越易受氢气影响,管道寿命受影响程度越大。

近年来,国内外围绕管材与掺氢天然气的相容性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Chatzidouros等在氢气环境中实施管线钢三点弯曲断裂韧性试验,对比X52、X65、X70管线钢材料充氢前后断裂韧性的变化,发现充氢后X65断裂韧性降低最显著。赵颖等应用拉伸和慢拉伸试验研究X70管线钢充氢后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显示充氢后X70管线钢塑性、断裂韧性、断裂强度均有降低。有研究表明,充氢对X80、X100管线钢的强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将使其塑性明显降低。与空气环境相比,材料在含氢环境中塑性、疲劳性能、断裂韧性劣化显著。管线钢拉伸性能劣化程度与拉伸速率、氢气压力等因素有关;疲劳性能劣化程度与氢气压力、应力比、加载频率、微观组织结构等因素有关;断裂韧性与加载速率、氢气压力、晶粒尺寸、马氏体/奥氏体含量等因素有关。

天然气管网中的配送管道为非金属材质,运行压力大都低于1MPa。有研究表明,与空气相比,氢气对聚乙烯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长期处于氢环境中的聚 乙烯管道的微观组织也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尚未发现氢气与聚乙烯管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管道正常使用的情况。

氢气不仅对管道材料产生影响,还会对管网中的设备造成影响,如压缩机、阀门、法兰、密封件、仪表等。有研究指出,掺氢影响天然气管网计量设施的精度,掺氢比例不宜大于5%。朱建鲁等建立了掺氢天然 气管道动态仿真模型,发现掺氢使压缩机稳定运行参数范围变窄,入口体积流量的降低将增大压缩机发生喘振的可能性。

2.1.3.2 终端用户

天然气掺氢后将影响其热值、华白数等参数,导致火焰燃烧速率、绝热火焰温度、火焰长度、稳定性等发生变化。因此,探讨终端用户对混合气燃料的适应性非常重要(表5)。通常认为,掺氢体积分数小于5%对终端用户影响有限。在燃气轮机方面,多数燃气轮机要求原料气中氢气体积分数限制在1%或更低;燃气发动机对掺氢体积分数要求则限制在2%。

2.2  成本

随着氢能战略的发展,氢能产业成本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依据氢燃料发展统计数据,氢作为燃料的成本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经济优势明显。

在技术层面,氢能发展面临的经济挑战主要包括:①降低氢气生产成本;②开发环境友好和无碳的清洁氢气生产系统,并实现大规模生产;③氢气输送和分配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④氢气存储系统的开发建设;⑤大幅降低燃料电池成本并提高其耐用性。

制氢工艺分为传统制氢技术和新型制氢技术两类。因制氢设备、规模、原料不同,不同制氢工艺的制氢成本也不同。使用化石能源制氢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大规模生产,但碳排放量超标,与环境友好需求相悖。使用工业副产品制氢成本也不高,技术比较成熟,但限制较多。电解水制氢绿色环保,但电能消耗量大,成本高。热化学制氢与催化剂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生物质制氢和光解水制氢等新型制氢技术处于研发初级阶段,制氢成本受实际生产条件影响较大。

长管拖车输送高压气氢是目前主流氢气运输方式,技术成熟,但受限于所运输的氢气质量小,而储氢容器本身质量过大,最终运输的氢气质量只占整体运输质量的1%~2%,运输效率过低。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单位质量氢气运输成本直线上升。

加氢站是整个氢能产业链的终端。典型加氢站由储存系统、压缩系统、加注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除土建成本和管阀成本外,加氢站建设成本集中在核心设备的选用上,目前中国缺乏成熟量产的加氢站设备厂商,而从国外进口设备极大提高了加氢站建设成本。

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与加氢站的发展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国外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性能渐趋完善,接近传统汽车水平,成熟度接近产业化阶段,如日本丰田、本田及韩国现代汽车,其中丰田Mirai汽车销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整车总体布置、氢气消耗量等基本性能方面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但在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加氢站无法投入大规模运营,氢能发展缓慢。

高成本氢能应用对技术发展、生产规模、国家政策扶持等均要求较高,而国家能源战略转型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以形成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的聚合力。为突破氢能利用的成本瓶颈,国际社会纷纷出台氢能战略,竞相采取政策扶持。


3 结论与展望


氢能作为具有高效供能效应的清洁能源,在全面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推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前景广阔。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全球氢能产业链研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目前,国内外氢能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受制于技术、成本及安全性等瓶颈,氢能暂未得到大规模应用。建议未来加强以下研究:

(1)在制氢环节,目前以具有成本优势的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为主,太阳能制氢、生物质制氢等技术处于研究和示范阶段,可再生能源发电后电解水制氢是未来制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2)在储氢环节,目前高压气态储氢是中国主流发展方向,但其存在安全隐患大和储氢密度低等问题。有机液体储氢配合成熟的成品油供销体系具有非常优秀的发展前景,可由此技术为突破口,打破氢能储存技术壁垒,加速氢能产业发展。

(3)在输氢环节,目前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有效途径是利用管道实现长距离跨地区运输,无论是气氢管道输送还是液氢管道输送,在金属/非金属管材评价、安全运行、工艺方案及标准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关键难题亟待解决。

(4)在用氢环节,燃料电池性能提高、经济成本降低以及加氢站建设等问题是目前限制氢燃料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氢能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借助在役燃气系统消纳氢气,实现“氢进万家”,是推动氢能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手段。

(5)氢的事故存在事故特征演化规律不清、失效后果预测困难、防护效果差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纯氢、掺氢渗透泄漏、积聚、燃烧、爆炸事故特征及演化规律,同时建立失效定量评价方法及完整性管理体系,研发泄漏监测技术。

(6)针对临氢环境下管材相容性评价,国内外均缺乏纯氢、掺氢环境中材料-载荷-环境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管道和连接部位的氢失效原位测试方法以及纯氢、掺氢管道系统的相容性评价方法。

(7)针对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尚需从标准制定、示范工程或科技试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升研究水平。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我国为什么要重点研发固态储氢?
阅读下文 >> 氢能产业链——“储氢”技术及发展现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shichangfenxi/show-1028.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