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页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5-11-14 来源:稳石氢能 浏览数:6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指出,统筹布局绿氢、氨、醇等绿色燃料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指出,统筹布局绿氢、氨、醇等绿色燃料制储输用一体化产业,打造“灵活负荷”。推进零碳园区建设。

这是2025年国家层面第三次明文支持零碳园区建设,早在3月5日,《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已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于6月30日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有力支撑。同时,该文件还提出八项关于零碳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从以上政策发布频次不难看出国家对零碳园区的支持力度,那么,零碳园区为何如此重要呢?
践行双碳目标的基本单元
产业园区是工业、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的集合体,园区的日常运行集中了节能降碳的多数场景,因此,产业园区成为碳中和目标拆解为可量化、可执行的最小单位,建设零碳产业园,能够快速有效的实现全产业结构的节能降碳,而零碳园区也自然成为区域层面碳减排的“基本单元”。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2543家国家级与省级园区,覆盖了全国80%的工业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工业产值,排放了全国31%左右的二氧化碳,如果这部分园区转型为零碳园,我国双碳目标进度都将大大加快。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园区的零碳改造能推动园区内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优化能源结构,促使传统高耗能产业(如钢铁、化工)向低碳化转型,实现由内到外的全面用能改革,同时吸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集聚,形成“降碳 - 提质 - 增效” 的良性循环。
用能结构变革试点

采用绿色新能源是园区实现零碳的重要途径,在零碳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探索使用全新的零碳能源体系替代传统能源,推动再生能源消纳、长时储能、微电网调度等关键技术(如AEM制氢、虚拟电厂)的发展,为全国能源系统转型积累可复制的经验,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电网调峰等行业痛点。
提质产业,带动经济
零碳园区的建设离不开绿色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碳管理服务等链条产业的支持,随着园区建设,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零碳认证的产品可获得国际市场绿色溢价(如绿氢、零碳钢铁溢价可达10%-30%),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国家大力支持零碳园区建设的同时,氢能源也成为这一领域不可忽视的一种新型零碳能源,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氢能源应如何与零碳园区融合发展?
氢储能,保障园区用能稳定
1.1、绿电消纳,削峰填谷
零碳园区高度依赖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该类型能源出力波动大、并网难,氢能可作为长时储能载体,绿电高峰时(如白天光伏满发),通过电解槽(AEM、PEM 等)将多余电能转化为绿氢存储,避免弃电损失;绿电不足时(夜间、阴雨天),绿氢通过燃料电池或燃气轮机反向发电,补充园区用电缺口。

1.2、跨季节长时储能
氢能源的跨季节存储特性十分契合北方园区冬季供暖、高耗能产业季节性生产等需求,解决短周期储能技术(电池储能)难以覆盖的长时能源缺口。
1.3、微电网调峰缓冲
新型的制氢技术(如AEM、PEM)响应速度快(秒级响应),能有效平抑园区内工业负荷、建筑用电的瞬时波动,保障微电网电压、频率稳定。
用能替代,源头降碳
2.1、生产用能
工业型园区(钢铁、化工、水泥等)化石能源应用比例高,氢能源可全场景替代,将绿氢作为生产原料(如钢铁富氢冶炼、化工合成氨补氢)或零碳热源(如水泥窑掺烧、工业烘干),替代焦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降低生产端碳排放。

2.2运输用能
使用氢能叉车、氢能通勤车、氢能重卡,建设配套分布式加氢站,替代燃油车辆,实现零碳运输。
2.3生活用能
通过氢能设备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为园区办公楼、宿舍提供稳定电力、供暖和生活热水,替代传统燃煤锅炉、市电供应,实现生活用能零碳供应。
系统协同,提升能效
3.1、余热利用
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中低品位余热(50-100℃),可回收用于园区供暖、工艺用热或加热电解水(降低制氢电耗),实现 “电 - 氢 - 热” 梯级利用,提升园区综合能效。

3.2、备用电源
针对园区内连续生产型企业(如化工、钢铁等需持续供能),氢能可作为备用能源,在电网停电或可再生能源断供时快速启动,避免停产损失,保障能源安全。
【延伸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Technology/show-4076.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