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页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5-08-19 来源:厦视新闻 浏览数:4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但真正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面临“制氢贵、储氢难、用氢少”的三大痛点。近年来,厦门积极布局氢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但真正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面临“制氢贵、储氢难、用氢少”的三大痛点。近年来,厦门积极布局氢能赛道,上游破解卡脖子材料,中游攻克储运安全,下游打开应用市场,一个全链条氢能产业正在厦门成形,并向全国乃至海外输出“厦门方案”。
大标方制氢装备拿下福建省“出海”第一单
在华商厦庚氢能技术(厦门)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内,幅宽2.2米的碱性电解槽专用复合隔膜智能化产线正式投用,激光传感器正实时扫描乳白色复合隔膜,检测纳米涂层的均匀度。据介绍,碱性电解水制氢是通过电解槽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而氢氧混合达到一定条件可能引发爆炸,这张0.2-0.5毫米厚的复合隔膜就是“安全阀”。与传统隔膜相比,该复合隔膜气体阻隔性能提升50倍,在高温强碱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延长30%以上。日前,公司生产的600标方电解槽已出口印尼,拿下福建省大标方制氢装备“出海”第一单。
华商厦庚氢能技术(厦门)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智锁红:隔膜产线年产能会达到20万平方米,可以满足200台1000标方碱性电解槽的装备需求。去年国内一年1000标方碱性电解槽的国内需求也就接近200台,也就是说我们这一条生产线的产能就可以覆盖全国的使用需求量。
固态储氢罐增容降本 突破运输瓶颈
氢气生产后如何安全、经济地运出去。在厦钨氢能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对新一代固态储氢罐进行性能测试,记录储氢容量曲线,捕捉吸放氢速率毫秒级变化。固态储氢罐好比汽车的油箱,用来储存氢气。当前,业内主要用高压气瓶储氢。厦钨研制的1.5升固态储氢瓶可以储存80克氢气,是高压储氢罐储氢量的3倍,能够维持氢能两轮车行驶80公里,不仅提升了氢能两轮车的续航里程,也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如今,企业氢能贮氢合金材料销量连续16年保持国内第一。翔安南部新城即将落地的光储充氢一体站项目,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更多应用场景。
厦门厦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李瑾瑜:我们有关注到翔安(南部新城)规划很多氢能的应用,我觉得市政府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环境和条件,能让本土孵化的技术,还有我们的产品能在本地实现应用,这是政府给我们的一个支持。
目前,厦门氢能产业形成了从制氢、储存、运输到加氢、应用的全产业链条,上游制氢环节,嘉庚创新实验室已开展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等13项关键技术研究,牵头或参与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拥有超过60项氢能技术核心专利;鹭岛氢能PEM电解水制氢装备被国家能源局认定为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这意味着我国在该技术线路上实现全链条自主研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中游储运加氢环节,厦门有一定的产业积累和亮点,代表企业包括厦钨氢能、林德气体等。下游用氢环节,有金龙汽车集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头部企业支撑。
“厦门造”车辆越来越“氢”
眼前这辆金龙49吨氢燃料电池半挂牵引车,通过集成大功率燃料电池、大容量供氢系统及高效率驱动系统,攻克了长续航氢燃料电池重卡整车一体化集成技术,实现一次加氢10分钟,总续航里程达500公里,该车型自5月在厦门工博会上亮相便广受业界关注。经过在氢能领域15年的发展,厦门金龙已具备整车系统集成能力,研发出金龙易驱5.0整车控制系统、多能源能量管理技术、氢电结构安全等整车控制核心技术,有效提高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在氢能技术创新领域,企业获得20多项专利,累计销售氢燃料电池客车和商用车近千辆。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宋光吉:我们将持续深耕高压储氢、液氢等新型储氢技术,高效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集成技术,继续协同上下游积极发展氢能产业,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链,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今年6月,市发改委发布《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征求意见稿)》。根据行动计划,我市将争创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推动电解水制氢成套装备、固态储氢材料及装备、氢燃料电池成套设备、氢能汽车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保持国际领先;实现关键技术装备及零部件本地化生产并鼓励出口,到2027年氢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延伸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Technology/show-3596.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