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3日讯 最近几天,潍坊高新区企业山东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培勇行程满档,随着公司自主研发的3.0T四肢关节磁共振成像系统步入产业化关键阶段,他频繁穿梭于科技展会、医疗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每一次对接洽谈,都如同垒砌基石,为企业发展筑牢根基。
“预计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企业将迎来爆发期。3.0T四肢关节磁共振成像系统将陆续进驻医院,不仅能为医生提供精准影像诊断支持,更能为患者带来更高效的诊疗服务。”李培勇满怀信心地说道。
据悉,奥新医疗研发的3.0T四肢关节磁共振成像系统是一款专科化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其对人体组织结构成像精度达90微米,堪称医学影像领域的“显微镜”,成像清晰度远超传统全身型磁共振设备。此外,该设备还具备扫描速度快、能耗低、液氦用量少、运行噪音小等显著优势。
“既然要做3.0T专科化磁共振成像系统,就必须超过3.0T全身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才有价值。”李培勇介绍,研发过程中,奥新医疗先后攻克高场强超导磁体、高梯度高切换率梯度线圈等上百项核心技术难题,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目前,这款产品已斩获中国首张同类产品注册证、山东省首张三类医疗器械磁共振生产许可证,作为国际首创产品,已在北京、山东、河南等地医疗机构装机应用。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奥新医疗正积极响应号召,全力投入1.5T大孔径介入磁共振的研发。
“2024年11月19日,1.5T大孔径介入磁共振超导磁体成功励磁,目前其余子系统研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我们的超导磁体、梯度线圈设计指标已逼近物理极限,在去年的北美放射学会(RNSNA)会议上,连梅奥诊所的物理学家都赞叹不已。”李培勇言语间满是自豪。
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潍坊高新区紧扣“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目标,全力推动企业向核心技术领域攻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工业废水酸、碱、盐处理领域,膜材料是核心关键。然而,这一技术长期被美、日、德等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进口相关产品需支付每平方米1200多元的高价。“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打破国际技术封锁!没有经验可循,就从膜材料单体合成起步,逐个环节攻关,反复测试改进。”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连文玉回忆道,研发期间,即便以企业名义购买国外样品用于对比实验,也均遭到拒绝。
历经多年攻关,天维膜公司终获突破:2003年成功研发扩散性渗析膜;2016年推出电渗析膜,实现全链条国产化替代,倒逼国外产品价格降至每平方米800元;2022年双极膜研发成功。经中国石化联合会专家组鉴定,天维膜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备工艺更是国际领先。如今,企业正加速膜材料迭代升级,积极开拓新能源领域应用场景。
“我们将加快双极膜推广应用,布局盐湖提锂、废酸资源化等产业;加大碱性膜研发力度,力争在电解水制氢、液流储能等领域实现突破,助力企业节能减排,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连文玉展望道。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潍坊高新区持续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目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580家,有效发明专利达10,844件。越来越多科创企业勇闯技术“无人区”,让创新成为区域发展最鲜明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