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行业分析   |  专家观点   |  海外市场   |  其他分析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市场分析 >行业分析 > 我国氢能未来发展的“十大看点”

我国氢能未来发展的“十大看点”

2025-11-26 来源:长三角氢能 浏览数:6

中国氢能产业在“十四五”夯实基础后,正进入从“试点探索”向“示范应用”迈进的关键阶段。“十五五”期间有望迎来破局,但其大

中国氢能产业在“十四五”夯实基础后,正进入从“试点探索”向“示范应用”迈进的关键阶段。“十五五”期间有望迎来破局,但其大规模商业化发展仍严重依赖于技术突破(尤其是降本和安全)、基础设施完善(储运)、以及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构建。氢能将在中国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前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十大主要观点总结

1. “十五五”有望成为破局关键期

现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能源局已启动氢能试点工作。截至2024年底,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项目规划国,年产能占全球51%。

挑战:仍面临成本高、基础设施薄弱、商业模式不成熟等“叫好难叫座”的困境。

展望:“十五五”期间,预计将呈现“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创新加速、应用场景加大、商业模式加快”的“四加”格局,全产业链成本有望显著下降,行业可能迎来拐点。

2. 绿氢是未来方向,但成本是最大障碍

优势:绿氢(由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成)被视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之一,能量密度高、零碳排放。

挑战:当前制取成本高昂,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无法与传统能源竞争。

展望:降低成本是成为下一个“风口”的关键。必须通过技术进步使绿氢具备明显的性价比优势,才能摆脱对补贴的依赖,实现大规模应用。

3. 储运环节是当前最大的“肠梗阻”

挑战:氢气密度小、液化难、易氢脆,导致储运难度大、成本高。储运成本占终端用氢总成本的30%-40%,是产业化的最大瓶颈。

方案:管道输氢被视为大规模、长距离输送的最经济选择(如“西氢东送”工程已开建),但建设周期长、初始投资大。

展望:破解储运难题是商业化前提,需像天然气一样实现管道输氢和液化运氢的技术突破和规模化。

4. 应用场景将呈现“多点开花”态势

现状:示范应用已扩展至交通、化工、冶金、电力(储能)、建筑等多个领域。

预测: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超百万辆(重卡渗透率超35%);绿氢炼钢、合成氨将形成千万吨级需求,替代15%的工业化石能源消耗。

路径:需通过示范项目拉动,打通“可再生能源-氢能-应用”链条,形成可行的商业模式,避免成为“空中楼阁”。

5. 氢燃料电池车与电动车将互补发展

优势:与电动车相比,氢燃料电池车具有续航里程长(800km+)、加注快(3-5分钟)、真正零排放等优势,尤其适用于重卡、长途运输等场景。

挑战:购置和使用成本过高是最大障碍,其中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成本占比超过60%。

展望:短期内电动车仍是主流。氢燃料电池车需大幅降低成本,才能与电动车形成互补并行的格局,而非完全取代。

6. 海水制氢是远期战略方向,但尚未成熟

优势:能解决内陆制氢“缺水且远离消费市场”的矛盾,资源无限且可就近消纳。

技术路径:分为“先淡化后电解”和“海水直接电解”。我国在直接电解技术上已取得实验室突破。

挑战:目前仍处于示范阶段,面临电极材料稳定性、系统运行稳定性和成本高等难题。

展望:是远期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路径,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

7. 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命门”

挑战:氢气具有易燃、易爆、易扩散的特性,安全事故多发生于管阀、储氢设备、加氢站等环节。

要求:在产业大规模普及前,必须系好“安全带”。国家已将安全置于标准体系的首位,贯穿全产业链。

目标:只有将氢气从“危化品”管理中移出,并将安全等级提升至“无风险”,氢能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8. 碱性电解槽与质子交换膜(PEM)将长期共存竞争

碱性电解槽:当前市场主流,优点是技术成熟、成本低、寿命长;缺点是效率较低、启停慢,与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适配性差。

PEM电解槽:处于示范推广阶段,优点是效率高、响应快、适配性好;缺点是成本高昂(是碱性的3-5倍)。

展望:两者将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集中式/分布式)长期共存竞争。谁能在成本、寿命、功率上率先取得突破,谁就能赢得更大市场。

9. 需警惕产业“未兴先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现状:各地规划火热,但存在盲目跟风和一哄而上的苗头。电解槽规划产能全球占比60%,但项目实际开工率不足25%,产能利用率低。

风险:上游制氢、中游装备制造、下游应用设施配套不匹配,已显现产能过剩迹象。

对策:需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设定准入门槛,避免“内卷式”竞争,引导资源向关键环节汇聚。

10. 氢能有望成为外贸出口“新四样”

基础:中国拥有全球最齐全的氢能产业链,应用场景丰富,成本竞争力日益增强。

路径:需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绿电+绿氢”一体化出海),打造互利共赢的范例。

展望:氢能产品(如电解槽)海外需求强劲,中国有望将其打造成为继“新三样”(电动车、锂电池、光伏)之后,第四个风靡全球的新能源出口产业。

总结

文章描绘了中国氢能产业一幅在政策驱动下充满希望但面临严峻挑战的图景。其未来发展将是一个由技术突破引领、成本下降驱动、应用场景拉动的渐进过程。最终目标是让氢能从一个战略性的未来产业,成长为中国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球竞争力的“国家名片”。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VOCs征税扩围,氢能产业迎来多重利好
阅读下文 >> 暂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shichangfenxi/show-109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