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行业分析   |  专家观点   |  海外市场   |  其他分析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市场分析 >专家观点 > 访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孔鸽,畅谈农膜绿色处理—从“白色污染”到绿色氢能的青春突围

访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孔鸽,畅谈农膜绿色处理—从“白色污染”到绿色氢能的青春突围

2025-08-21 来源:日照新闻网 浏览数:10

  “第一次站在堆积点,成片堆积的残膜像被遗弃的塑料海洋,在烈日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孔鸽的这句话,揭

  

“第一次站在堆积点,成片堆积的残膜像被遗弃的塑料海洋,在烈日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孔鸽的这句话,揭开了这场科研攻坚的序幕,带领“膜破氢生”团队在戈壁滩上完成一场从“白色枷锁”到能源创新的青春突围。

戈壁滩上的刺痛:生态疮疤遇上科研理想

发现了新疆残膜堆积问题后,孔鸽和团队成员们后续又走访再生塑料企业,发现了更棘手的问题:物理回收需要大量清水冲洗残膜上的泥沙,新疆本就缺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可惜的是,回收后的再生料大多做成了低端塑料品,附加值极低,企业都愁眉苦脸地说“治污反成负担”。那一刻,农业工程专业的孔鸽心里燃起一个念头:地膜本质是高分子碳氢化合物,结合课题组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基础,能不能将其变废为宝?如果将残膜转化成清洁能源,不就既能治污又能产效吗?这个想法成了“膜破氢生”团队科研攻坚的起点。

实验室里的突围:科研进展照亮制氢之路

带着一麻袋残膜样本回到实验室,孔鸽和团队开启了攻关模式。“最初的实验屡屡碰壁,传统热化学制氢技术啃不动这块硬骨头。”孔鸽笑着说,那时实验室的垃圾桶里堆满了失败的催化剂样本。她解释道:“残膜质地轻薄松散,在反应炉里像‘调皮的纸片’,传热传质效率特别低;而且残膜里混着泥沙等杂质,常规催化剂用不了几次就失活了,氢转化效率很低。”为了突破这项难题,“膜破氢生”团队吸纳机械专业成员,在戈壁滩、实验室与工厂间往返,调试首创的农田残膜高效制氢关键技术装备。同样关键的催化剂研发,团队经过8次方法迭代,数百次实验,终于构筑了超强抗失活能力的新型催化剂,氢转化效率接近100%。

青春答卷:戈壁滩上书写双碳未来

谈及团队名称“膜破氢生”,孔鸽眼中闪光:“膜破氢生”是双关——既要破除污染膜障,更要让氢能新生。科研之路从非坦途,团队也曾面临诸多挑战,但对科研进展的执着与对大地洁净的期盼,支撑着他们一路前行。这项技术的意义远超污染治理,它搭建起农业废弃物和新能源的桥梁,让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实现了双赢。从目睹“白色枷锁”时的痛心疾首,到攻克技术壁垒的昼夜奋战;从戈壁滩的堆积残膜到千盏氢灯的温暖光芒,这场青春突围,不仅撕开了污染治理的困局,更在双碳赛道上烙下属于中国青年的创新印记。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水电总院:“十五五”时期绿氢需求达240万-430万吨/年
阅读下文 >> 唐叔贤院士:绿氢成本是实现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关键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shichangfenxi/show-103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