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制氢   |  储氢   |  运氢   |  加氢   |  燃料电池   |  氢能汽车   |  冶金   |  其他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技术应用 >氢能汽车 > 绿色跃迁 以氢为钥 —— 从“氢春号”看吉林氢能产业全链崛起之势

绿色跃迁 以氢为钥 —— 从“氢春号”看吉林氢能产业全链崛起之势

2025-11-14 来源:吉林日报作者:杨悦 浏览数:7

秋末冬初,长春红旗街。阳光穿过梧桐叶在轨道上投下斑驳光影。一辆带着复古韵味的有轨列车缓缓停靠站台,车身上“氢春号”字样与

秋末冬初,长春红旗街。

阳光穿过梧桐叶在轨道上投下斑驳光影。一辆带着复古韵味的有轨列车缓缓停靠站台,车身上“氢春号”字样与黄铜装饰相映成趣。车门开启瞬间,没有柴油机车的轰鸣,只隐约传来氢燃料电池系统运转的细微声响。

日前,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氢春号”正式下线,当技术不断突破的“氢能引擎”发动充满文化叙事的“复古车厢”,氢能与文旅两大新兴产业在吉林“双向奔赴”。

就在“载氢赴春”的“氢春号”带着游客穿梭城市时,百余公里外的产业园内,吊机将储氢罐吊装到位,工人们戴着安全帽穿梭在风机阵列间,远处的光伏板在阳光下连成金色海洋。

两个看似无关的场景,却清晰勾勒出吉林氢能产业的发展脉络:从长春街头的应用示范到松嫩平原的产业根基,这座老工业基地正以风光为笔、氢能为墨,书写着能源转型的崭新篇章。

何以氢能:风光为基,产业为脉的独特优势

在不断火出圈的文旅产业巧妙地加入工业元素,氢能之于吉林的意义可见一斑。

吉林的风“有劲儿”、光“充足”,是发展氢能的优渥之选——

作为我国九大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基地之一,西部白城、松原等地早已形成规模效应,截至2024年底,白城市仅风电装机容量就突破千万千瓦,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城市”。截至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2500万千瓦大关,超越火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数据背后,是西部白城、松原等地年均6—7米/秒的风速、超3000小时的年利用小时数,而风机转动间产生的绿电,恰恰为绿氢生产提供了稳定且低成本的能源保障。

产业基础的叠加更让优势凸显——

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长春聚集了中国一汽、中车长客等龙头企业,在氢能车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积淀深厚;

省内化工产业集群密集,对氢基原料的旺盛需求,为绿氢消纳提供了天然场景;

多地石化园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等平台已形成配套体系,让“制储输用”各环节无缝衔接……

“风光资源+产业需求+装备制造”的三重优势,构成了吉林氢能赛道的独特竞争力。

家底雄厚,善用者为。政策体系的精准支撑则为产业扫清了发展障碍。从2022年《“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出台,到2024年《促进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发布,吉林已形成涵盖规划、补贴、安全管理的完整政策链。

何以突破:从化工园区到生活场景的全链进阶

在多方推动下,今年盛夏,备受瞩目的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顺利投产,实现“风光—绿电—氢氨”的三级转化。

为了将充足的风光资源转化为绿氢,项目首创“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设计,简单说就是“电生氢、氢生氨、全程零碳”,把风光发电的波动性难题变成了产业优势。

在吉林西部,以大安项目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园区正在崛起。制氢设备、储氢材料、氨合成装置等上下游企业陆续入驻,形成集群效应。目前,全省绿氢化工产业园区及在建、拟建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展现出老工业基地向绿色转型的强劲动能。

家底足,项目强,合理应用成了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氢春号”的走红,正是吉林氢能应用场景突破的生动注脚。

这列由中车长客研制的列车,搭载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系统,满载加氢量42.7公斤,续航里程超320公里,每公里平均能耗仅为1.5千瓦时,无需接触网即可独立运行。

当下的吉林,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正从单点走向集群。多地的氢能公交、班车投入使用,化工园区内的氢能卡车承担起物流运输任务,“乘用车+商用车+轨道交通”多元矩阵从理想转化为现实。

何以共赢:重大项目引领的合作共赢之路

好资源搭起舞台,好政策推波助澜,众多央企纷纷将目光对准了吉林氢能。

“氢春号”的诞生就是央地协同发展的成果。中车长客发挥央企技术优势,联合地方科研机构攻克文旅功能与氢能动力融合难题;长春市则将既有轨道线路改造为示范线,让技术创新与城市文旅需求精准对接。“企业出技术、政府给场景,这种合作让氢能从实验室走到了市民身边。”长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而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从立项到施工,省市专班全程提供“一站式”服务,审批效率比预期快了3个月,一期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新增300个就业岗位。项目提出的“吉材吉用”理念,一期99台风机全部采购自本地企业,既降低运输成本,又为地方创造15亿元产值。

这种“央企牵头、地方配套”的模式正在吉林复制。中广核吉西基地10万千瓦光热项目填补东北产业空白,华能、大唐的风光制氢项目落地生根,三一、明阳等企业建起生产基地。数据显示,2024年吉林能源及关联产业投资突破1100亿元,氢能领域央地合作项目占比可观,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氢春号”即将抵达终点,车窗外,阳光正好,风拂过梧桐叶,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能源的新故事。当绿氢融入化工生产、氢能列车穿梭街巷、风光发电持续转化为动能,吉林不仅在书写能源革命的答卷,更在为东北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投资5亿!氢能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成都
阅读下文 >> 雅马哈在SEMA展演示氢动力高尔夫概念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Technology/show-408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