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制氢   |  储氢   |  运氢   |  加氢   |  燃料电池   |  氢能汽车   |  冶金   |  其他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技术应用 >燃料电池 > 牵住创新“牛鼻子” 开拓发展液体动力“新赛道”

牵住创新“牛鼻子” 开拓发展液体动力“新赛道”

2022-12-17 来源:中国航天报 浏览数:127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并为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航天领域的创新成就点赞。

从新一代运载火箭陆续成功首飞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超过450次,从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空间站建设……近年来,我国航天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耸立起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上的一座座重要里程碑,令人骄傲的航天成就背后,其制胜密码就是自主创新、自立自强。

架构“小核心”助力产业“大支撑”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谁抓住了这一机遇,谁就能在新时代发展征程中占得先机,谁就能于变局中开新局。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作为液体动力专业研究院,始终将追求液体动力技术进步、推动液体动力技术持续创新作为强院之本,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按照4个体系规划了未来三年18项建设任务,并细化到52项具体工作计划,推动国家和集团技术创新规划落实落地。

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重点、找准发力点。六院提出“小核心、大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思路,构建了层次清晰、分工合理、有效协作的两层级管理体系,明确了组织机构,形成了两级研发队伍清单。“小核心”:在院级顶层形成创新组织管控架构,发挥战略管控、体系设计、资源统筹、风险管控、领域推动、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的核心作用。“大支撑”:在二级单位以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及集团公司级、省部级、国家级创新平台为核心,以各专业室、事业部技术团队为支撑,以高校联建的研究中心为辅助,形成对四大主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大支撑。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六院在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迈上新台阶。

“先进空天推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暨平台签约仪式

平台“雁阵”牵动创新“矩阵”

“缩小‘起跑线’上拉开的差距,一定要靠自主创新。”带着这样的信念,六院设计团队“奔跑”在创新研制的路上。

“我们通过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对积累的历史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到几个参数的相关性量化分析结果。”六院常温推进剂发动机设计团队,利用智能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借助AI神经网络算法,分析数据关联性,查找敏感参数,一天之内便整理完成了百余台次的数据样本。

构建数字模型 协同研制能力提升

从“数字平台”开启创新平台建设,六院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在重大任务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作用,组建了以“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4个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注重产学研合作,发布实验室基金,吸引国内优势团队共同开展研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重复使用火箭推进联合创新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型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联合创新团队”,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打造一支理论研究+工程研制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如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初步构建了“雁阵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显著提升创新平台综合服务效能,打造集聚创新资源新力量。

生产“制造”走向科技“智造”

制造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着发动机整体质量的可靠性。以六院西发公司为例,该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一件整流栅,生产流程从原先的19个缩短至3个,生产周期从20天缩短为2天,产品合格率显著提升。

突破航天液体动力领域3D打印全流程技术

“我国开展的新一代航天装备研制难度大、性能要求高、研制周期紧。”西发公司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杨欢庆介绍,随着航天发动机设计性能的提升,宇航产品越发复杂精细,3D打印技术可以从根本层面突破传统制造的技术局限,把图纸设想变为现实,从技术层面带动航天液体动力升级换代。

航天特种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覆盖设计、材料、成形、后处理、检测评价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和能力体系,实现了3D打印技术在军工装备制造领域推广应用的示范引领。目前,已实现了高速旋转件、复杂壳体等20余类结构共500多种复杂精密构件的增材制造工艺替代,应用于50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开创了航天液体动力整体集成制造的先例,支撑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提升。今后,六院还将完成多型先进动力的批产工作,并在此前研究3D打印技术基础上,在未来2年内建成100台金属增材设备规模的“云端制造”智慧工厂,承担起更重大的研发生产任务。

试验室数字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

技术“试验场”走向产品“大市场”

让科技成果更好驱动和服务经济发展,还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六院聚焦“产业环保化、装备智能化、能源低碳化”三个方向,不断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应用,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板块中保持了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内最早进行航天氢能利用技术研究的单位,经过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六院把氢能源的应用场景从探索太空拓展到国民经济主战场,使液氢在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前景广阔,成为加速我国清洁能源低碳转型的利器。

2021年航天科技氢能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六院作为盟主单位,重点推动零碳排放制氢系统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氢储运、氢燃料电池、车载供氢系统的研制及示范应用,推进氢能超低温安全阀、高压液氢加氢泵等氢能配套装备研发,同步开展大规模氢能应用工程化和试验测试能力建设。目前,燃料电池能源方舱顺利交付客户开展试运行,氢燃料手持火炬和主火炬有力支撑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召开,车载供氢系统顺利完成实车路试。同时,六院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融资、科技保险、直接融资等有利金融政策,促进成果转化,让更多创新成果从试验场走向生产线、走向大市场。

科技创新没有终点。面向未来,六院将继续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构建并完善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探索“内外联动”“融合发展”“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实现从“型号化”“工程化”跟随式创新研发向“体系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化,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无数个航天人以“创新”为笔绘就了建设航天强国的崭新蓝图。液体动力人也把目光投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对标“三个惟有”,追求“三个一流”,践行“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院魂,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敢于挑战尖端技术,用脚踏实地的奋斗成就仰望星空的梦想。

 

阅读上文 >> 中车制动:助力全国首台氢能机车安全运行超2万公里
阅读下文 >> 罗罗实现氢能源驱动航空发动机,新能源进入“淘汰赛”阶段?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Technology/show-39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