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页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5-08-30 来源:创投观察 浏览数:2
当传统制氢企业还在为每生产 1mol 氢气排放 0.83mol 二氧化碳发愁时,山西中兴环能科技的车间里,煤层气正通过催化裂解同步产出
当传统制氢企业还在为每生产 1mol 氢气排放 0.83mol 二氧化碳发愁时,山西中兴环能科技的车间里,煤层气正通过催化裂解同步产出氢气和高价值纳米碳材料 —— 整个过程 CO₂排放量仅 0.05mol/mol H₂,近乎零排放。这家扎根晋东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解决了煤层气(俗称 “瓦斯”)的高值利用难题,更用 “碳氢共生” 技术打通了氢能与纳米碳材料的产业链,成为少有的能同时提供零排放制氢方案和纳米碳应用产品的企业。
截至 2024 年,中兴环能已建成年产 500 吨纳米碳、240 万立方氢气的示范线,拿下 1500 万立方 / 年的氢能合作订单,其纳米碳材料更通过德国 Eisenhuth Gmbh 验证,成功用于燃料电池双极板。在氢能赛道愈发拥挤的当下,这家带着 “产学研基因” 的企业,正凭借独特的技术路径抢占产业链关键环节。
从 “瓦斯治理” 到 “碳氢共生”:一家山西企业的技术突围
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煤层气资源储量占全国 1/3,但长期以来,除部分用于民用燃气外,大量煤层气因收集难、利用成本高被直接排空 —— 既浪费能源,又加剧温室效应。2014 年,中兴环能在阳泉成立时,就瞄准了这一 “痛点”:能否将煤层气转化为更高价值的产品?
答案藏在 “甲烷热分解” 技术里。与传统制氢方式相比,中兴环能的核心突破在于 “碳氢不分离”:以煤层气为原料,在 750-850℃催化条件下,甲烷(CH₄)裂解为氢气(H₂)和纳米碳材料(C),整个过程无需消耗额外水资源,且几乎不排放 CO₂。
其技术优势在数据上尤为明显:
碳排放对比:传统煤气化制氢每产 1mol 氢气排放 0.83mol CO₂,中兴环能的技术仅排放 0.05mol,若算上非碳能源排放,传统方式为 0.5mol,而中兴环能为 0;
能源效率:系统净能量产出达 15%-20%,远超甲烷水蒸气重整(74% 转化效率)和煤气化(60% 转化效率);
经济性:制氢同时产出高价值纳米碳(如纳米洋葱碳),每吨售价 2-8.5 万元,大幅摊薄制氢成本。
“传统制氢是‘单条腿走路’,只产氢不考虑碳的价值;我们是‘两条腿’,氢和碳都能卖钱。” 中兴环能总经理曾提到,这一 “碳氢共生” 模式让制氢经济性提升 30% 以上,也让煤层气从 “安全隐患” 变成了 “资源宝藏”。
要实现这一技术,核心在于催化剂和反应系统。中兴环能自主研发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在 750-850℃下转化效率超 80%,寿命达 100 小时以上,产出率(催化剂与产物比)达 1:10,且成本仅为贵金属催化剂的 1/5;其设计的连续化反应系统,能实现煤层气 “进料 - 裂解 - 分离 - 循环” 全流程自动化,目前已建成 4 条吨级碳氢生产线,纳米洋葱碳产量占比超 75%。
产学研基因加持:院士团队背书,10 项专利筑牢技术壁垒
中兴环能的技术底气,离不开深厚的产学研积淀。翻开公司的合作名单,南洋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赫然在列,其中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曾少华团队的加入,更是为其氢能技术注入了国际视野。
曾少华院士长期深耕燃料电池与制氢技术,是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联席院长,其团队在氢能储运、燃料电池双极板领域的研究成果,与中兴环能的业务高度契合。双方合作开发的燃料电池双极板,以中兴环能的纳米碳材料为核心原料,通过模压成型实现了多项关键指标突破:密度 > 1.90g/cc、电阻率 <12μΩm、抗压强度> 100MPa,在 87KW 燃料电池中,单台需 145Kg 纳米碳材料 —— 若按年产 10 万台燃料电池计算,仅这一领域年需求就达 1.5 万吨,而中兴环能当前 500 吨 / 年的产能,未来仍有巨大扩张空间。
除了国际合作,中兴环能与太原理工大学的 “本土化联动” 同样关键。双方共建的 “山西省煤层气高值利用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已培养 10 余名专业人才,共同研发的 “煤层气催化裂解零排放制备纳米碳材料” 技术,获 2016 年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持,并于 2018 年通过省科技厅验收。截至目前,中兴环能已累计获得 7 项发明专利、3 项实用新型专利,涵盖催化剂制备、反应装置、纳米碳纯化等全产业链环节,其中 “一种连续化制备纳米碳材料的装置” 专利,更是解决了纳米碳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瓶颈。
这种 “科研 + 人才 + 中试” 的模式,让中兴环能避免了很多创业公司 “技术落地难” 的困境。例如,其开发的纳米碳润滑添加剂,通过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测试,在采煤机高压管道密封圈中加入 2.5wt% 纳米碳后,耐磨时间从 72 小时飙升至 5000 小时,这一成果已转化为实际产品,打入煤炭、机械制造等领域。
从氢能到纳米碳:5 大应用场景打开百亿市场
中兴环能的野心,不止于制氢 —— 通过 “制氢 + 纳米碳” 双轮驱动,它正试图覆盖氢能产业链和纳米碳应用的多个关键环节。目前,其已转化形成 5 类核心产品,每一类都瞄准了百亿级市场:
1. 氢能:瞄准工业与交通场景,1500 万立方订单落地
中兴环能的氢能产品主要面向工业气体和燃料电池车领域。2020 年建成的碳氢一体化示范线,已实现氢气纯度 99.999%,满足燃料电池车加氢需求。目前公司已与胜科集团、精英投资达成合作,计划 2021 年底开工建设加氢燃烧发电示范项目,总投资 1800 万元。按规划,二期项目将年产 2000 万立方氢气,达产后年销售收入 2800 万元,若按氢能产业链 2.5 万亿美元的远期规模计算,其成长空间巨大。
2. 燃料电池双极板:抢占氢能核心部件赛道
如前文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是中兴环能的战略级产品。除德国企业验证外,公司还与国内多家燃料电池厂商合作,开发适配不同功率的双极板产品。按当前市场价格,石墨化纳米碳材料每吨售价 7-8 万元,500 吨产能可实现产值 3500-4000 万元,若二期 5000 吨产能落地,仅这一业务就能贡献 2-2.5 亿元营收。
3. 纳米碳润滑材料:从煤炭到汽车的跨界应用
针对煤炭、机械等高磨损行业,中兴环能开发了富勒烯润滑油、纳米碳抗磨剂等产品。其中富勒烯机油节能增效剂,可降低发动机磨损率 30%,目前已在山西焦煤集团等企业试用;用于超高压管道密封圈的纳米碳橡胶添加剂,更是将产品寿命提升 68 倍,成为公司营收的稳定来源。
4. 电池负极与导电浆料:切入新能源电池赛道
纳米洋葱碳作为高端负极材料,售价达 2-8.5 万元 / 吨,远超传统人造石墨(1.3-8 万元 / 吨)。中兴环能的纳米碳材料已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和超级电容器,实验室数据显示,其替代商用导电剂后,超级电容器容量提升至 142.3 F/g,循环 5000 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达 86.9%。按 500 吨 / 年产能计算,仅电池领域就能实现 2250-3000 万元产值。
5. 吸波材料:拿下军工配套订单,拓展高端场景
依托磁性纳米碳材料的特性,中兴环能开发了碳基吸波涂料,在 2-18GHz 频率范围内最大吸波峰值达 - 25.6dB,有效带宽 2.2GHz,已通过相关保密资质认证,拿下 1000 万元军工配套资金,用于隐身技术成果转化。这一领域不仅附加值高,更能为公司提供稳定的订单支撑。
对于投资者而言,中兴环能的吸引力在于 “技术稀缺性 + 场景确定性”:一方面,“碳氢共生” 制氢技术在国内少有人掌握,且符合 “双碳” 政策方向;另一方面,氢能、燃料电池、新能源电池等场景均处于高速增长期,市场需求明确。不过挑战同样存在 —— 氢能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纳米碳材料高端市场面临日本、韩国企业竞争,这些都需要公司在后续发展中逐步突破。
结语:氢能赛道的 “山西样本”,如何改写产业链规则?
在氢能赛道多由沿海企业主导的当下,中兴环能的崛起提供了一个 “内陆企业突围” 的样本:依托本地资源(煤层气)、绑定产学研(高校 + 院士团队)、聚焦细分领域(制氢 + 纳米碳),用差异化技术打开市场。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氢能将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拼图,而中兴环能的 “碳氢共生” 模式,不仅解决了制氢的碳排放痛点,更通过纳米碳提升了经济性 —— 这种 “一石二鸟” 的思路,或许正是其能在赛道中站稳脚跟的核心原因。
【创投观察】:未来,随着二期基地落地、更多应用场景验证,这家山西企业有望从 “技术提供者” 升级为 “产业链整合者”,甚至改写氢能与纳米碳材料的市场规则。正如曾少华院士所言:“氢能的未来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能将技术落地的企业,中兴环能正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延伸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Technology/show-369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