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制氢   |  储氢   |  运氢   |  加氢   |  燃料电池   |  氢能汽车   |  冶金   |  其他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技术应用 >制氢 > 全球首套绿氢中和二氧化碳生产绿色航煤千吨级中试装置核心设备吊装成功

全球首套绿氢中和二氧化碳生产绿色航煤千吨级中试装置核心设备吊装成功

2025-08-23 来源:川金象 浏览数:0

8月17日,四川川金象与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团队联合打造的全球首套千吨级绿氢中和二氧化碳生产全组份航煤“催化剂以及工艺验证”的

8月17日,四川川金象与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团队联合打造的全球首套千吨级绿氢中和二氧化碳生产全组份航煤“催化剂以及工艺验证”的中试装置,完成核心设备STA反应器吊装就位。这台80吨重的“心脏设备”精准落地,标志着破解航空业碳困局的中国技术向工业化验证迈出关键一步。

技术突围:从“碳源”到“能源”的革命

航空业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2%~3%,传统航煤依赖石油的格局是绿色转型难点。而该团队研发的新技术,以绿氢和二氧化碳为原料,通过原创系列催化剂与创新工艺,直接合成符合航空标准的全组份煤油,实现“变废为宝”。

该技术已突破三大核心瓶颈:高效催化剂解决二氧化碳活化难题,创新工艺实现“绿氢+二氧化碳”到液态航煤的一步转化,产品性能完全匹配航空燃料标准。十余年技术积累与产业化经验结合,让这项“减碳”变“无碳”的技术进入中试阶段,此次吊装的STA反应器是转化核心,安装精度直接影响反应效率。

协同攻坚:80吨“巨兽”的精准就位

吊装现场,350吨租赁汽车吊与70吨吊车协同作业,80吨反应器精准落入基座。高难度作业背后是严苛管控:团队提前2个月论证方案,审查设备资质与人员证书,安全技术交底覆盖16项关键事项,技术文件堆积半米高。“每一步都要确认,每厘米都要精准。”起重师傅介绍,离地30厘米时暂停检查,就位前进行“毫米级”微调。川金象董事长雷林全程注视,“沉默里是对团队专业的信任”。

全球意义: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国路径

吊装成功后,团队即刻复盘优化。设备就位意味着中试装置从图纸走向实体,为后续调试奠定基础。若中试成功,该技术将为全球提供“绿电高价值利用+化石替代”方案——每吨航煤可消耗3.5吨二氧化碳,按全球年需求3.5亿吨计,年减碳可超12亿吨。

川金象已规划“三步走”:2026年完成千吨中试,2027年启动5-10万吨级示范,2030年前实现量产。当绿氢与二氧化碳合成的航煤冲上云霄,中国技术正书写全球低碳转型的新可能。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国家氢能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
阅读下文 >> 储氢技术突破!Carbon280投资1600万美元启动中试工厂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Technology/show-3637.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