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页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5-07-14 来源:国鸿氢能 浏览数:4
六百多年前的今天,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开启了七下西洋的壮丽航程。六百多年后,我们迎来第21个中国航海日,主题“绿色航海
六百多年前的今天,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开启了七下西洋的壮丽航程。
六百多年后,我们迎来第21个中国航海日,主题“绿色航海 向新图强”,聚焦航运新质生产力发展,航运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航运业绿色转型:大势所趋,政策护航
近年来,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日益提升,航运减碳已成国际共识。2018年,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减少航运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初步战略”,提出至2050年将航运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削减50%的目标。2023年,IMO进一步通过《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强化了全球减排决心。
国内政策同样明确支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加快绿氢等新能源船舶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的“以旧换新”政策也为氢能船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氢能船舶:破解航运减碳难题
大功率与长续航优势显著
相比锂电池,氢燃料电池船舶具有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功率密度高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大功率、长航程的航运场景。
内河浅水通航的理想选择
中国拥有12.77万公里内河航道,其中等级航道6.73万公里。在水深较浅的内河网络,氢能船舶得益于轻量化设计和优化的重心控制,具备吃水浅、载货优的特点,成为该场景下极具优势的新能源解决方案。
深度减碳潜力巨大
当前内河减碳面临挑战。3000载重吨以上船舶主要推广LNG,但其减碳潜力仅约20%;3000载重吨以下远航程船舶主推纯电,但续航多不足200公里,增加续航需大幅增加电池重量(可达近百吨)。氢能船舶在这两个领域具备深度减碳潜力。
国鸿氢能:领航氢能船舶技术创新与应用
国鸿氢能聚焦氢能核心技术,在系统结构、材料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突破燃料电池性能边界,成功实现水域环境下的高性能、高可靠性与高安全性,将燃料电池应用从陆地拓展至海洋。
公司发布的鸿瀚C240氢燃料电池系统,是目前国内应用到船舶上的最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该系统设计使用寿命超过30000小时,可在10秒内快速启动并输出功率,具备高稳定性与强环境适应性,能有效应对航行中的风浪颠簸、高盐雾及电磁干扰。
该系统已获得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证书,为在国内航行海船与内河船舶的广泛应用提供支撑,成为驱动航运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2024年,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全国首艘氢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舶“东方氢港”号。该船实现了完全零排放、零污染,续航里程约380公里。相比传统燃油船舶,“东方氢港”号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0吨。
作为氢能技术在内河航运领域应用的里程碑,“东方氢港”号不仅标志着技术突破,更通过其环境友好性、运营可行性、技术创新价值及政策示范效应,为全球绿色航运贡献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航运业正加速从传统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型,氢能船舶已成为绿色航海时代的关键力量。国鸿氢能将继续加强船舶燃料电池技术攻关,在可靠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及能量管理等方面持续突破,助力更多绿色航船奋楫扬帆,驶向向海图强的新时代。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Technology/show-3298.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