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页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5-08-2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浏览数:1
绿色先锋 创新高地探访全球最大投产单体绿氨装置提到氨,大家并不陌生,它广泛应用于肥料、化工、制药等多个领域。这种伴有浓烈
绿色先锋 创新高地
探访全球最大投产单体绿氨装置
提到氨,大家并不陌生,它广泛应用于肥料、化工、制药等多个领域。这种伴有浓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以往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制取,这意味着生产氨的同时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有没有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制氨方式?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大安项目”),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大安项目于2023年5月开工,今年7月26日建成投产。该项目通过800兆瓦风电光伏新能源机组(风电700兆瓦,光伏100兆瓦)发出的绿电,每年可制绿氢3.2万吨,绿氢制绿氨18万吨,节约标煤约23万吨,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传统火电模式下5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生活用电产生的碳排放。
以绿色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制取绿氨,会面临哪些技术难题?又是如何攻坚克难的?记者日前采访了大安项目参与者,了解背后的故事。
大安项目的风光发电装置。受访单位供图
实现全产业链贯通——
打造“绿电—绿氢—绿氨”的绿色发展模式
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发展势头正猛。
据国网能源院新能源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5》,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1亿千瓦,2024年新能源发电量1.84万亿千瓦时,对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要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可持续发展、保持新能源经济性优势,促进高效消纳是关键。”国家电投大安吉电绿氢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安吉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树林认为,这需要优先解决好一对供需矛盾——新能源发电能力与电网实际消纳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匹配。
宋树林向记者进一步解释道,从空间上看,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而电力消费主力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从时间上看,新能源发电受风力、光照等自然条件影响,其发电高峰时段,往往存在“发电很多,电网却‘吃不消’”的情况,导致出现“弃风弃光”现象。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要素、传输与调配要素、消费侧要素、市场机制要素等技术和市场手段的不断拓展,新能源发电消纳途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储能成本过高和传输范围有限,又对新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出了挑战。
“我们想通过一条全产业链把富余的新能源电能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储存’起来,让它能够像大宗商品一样跨越时空的限制,更好地服务全球生活生产需要。”怀揣着这一想法,大安吉电从国家电投接下了研发任务,以期为我国新能源富集地区的绿电消纳难题提供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方案。
对于能否顺利完成这项研发任务,起初研发团队心里也在打鼓。此前我国在绿电、绿氢、绿氨方面已积累了成熟工艺,但要把各环节有机整合起来,放眼全球也没有先例可循,注定每一步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大安项目中的液氨球罐。受访单位供图
“我们是行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研发道路上肯定存在困难和问题,但只要一步步稳扎稳打,也没有想象得那么难。”大安吉电副总经理贾玉莹说。
研发期间,研发团队遇到的首个难题是“电能如何转换、又该转换成什么”。经过细致比对、试验,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氨。在他们看来,氨的制作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只需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从水中分解氢气,从空气中分离氮气,再按比例混合、压缩,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氨。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研发团队按照“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设计思路,逐步实现从电到氢再到氨的全产业链贯通:先通过新能源机组将吉林西部的风光资源转换成绿电,随后通过电解水制氢装置制取绿氢,再将其与空气中的氮气结合,最终合成绿氨,以广泛应用于化工、交通及电力等领域。
“通过技术创新,我们打造了‘绿电—绿氢—绿氨’绿色发展模式,不仅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转化应用和存储,还推动新能源与电力系统、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宋树林介绍,风光制绿氢合成氨是第一步,未来企业还要规划一系列绿色能源产业。
技术创新从无到有——
实现电能跨时空、跨地域“存储”
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大安项目研发期间,研发团队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也转变了思维理念。
在占地30万平方米的厂区内,有一台五层结构的蓝灰装置——全球最大的已投产绿氢合成氨装置,每年可生产18万吨合成氨。
记者了解到,大安项目生产18万吨合成氨,大概要消耗21亿千瓦时新能源电力,这相当于1家千万吨级炼油厂2至3年的用电需求。若是传统制作工艺,同样的产值大约需要11万吨天然气或46万吨原煤。
“传统制作工艺高能耗、高碳排,我们以绿电取代化石燃料,尽管投入的成本变高了,环境代价却是最小的。”宋树林说,这笔生态账是项目研发的动力源。
氢是合成氨的重要原料。据了解,大安项目采用的是碱液与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简称PEM)混合电解水制氢技术。在探索双技术耦合过程中,研发团队的思维理念也悄然发生转变。
大安项目的合成氨装置。受访单位供图
碱液电解水制氢设备多应用于大规模、集中式的制氢场景,操作方便,但响应速度慢。相比之下,PEM制氢设备以贵金属为催化剂,尽管难度系数高、资金投入大,但快速启动和停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输入。
“两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势,我们借助36000标方/小时的碱液制氢与9600标方/小时的PEM制氢设备的双技术路线耦合,构建组合优势,在刷新全球混合制氢规模的同时,实现了制氢效率最大化。”分析投产期间的数值,贾玉莹发现,PEM制氢设备的综合电耗较碱液制氢的要低10%,所节约的电费十分可观。“以往更多考虑设备的购买成本,有了这次研发经历,团队更注重计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将生产投入、使用寿命等因素考虑在内。”
依托全球最大规模混合制氢设备,大安项目开拓了绿氢资源的生产方式。为了更好利用绿氢,该项目建设了48000标方固态储氢装置,在风光发电量较大的时候,可以把氢气储存起来,当风光发电量较小的时候,储氢系统就会对外释放氢气,进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工作人员在对合成氨装置进行系统调试。受访单位供图
“该项目固态储氢装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也是首次工业大规模应用的案例,助力破解氢气储存难题。”宋树林介绍,氢气以氢原子形式进入金属晶格间隙,与金属形成氢化物,可实现氢气的低压、安全、高密度储存。该技术不涉及液体介质或腐蚀性物质,具备无腐蚀、无容量衰减等特点,适合长期稳定储氢。
据了解,该项目还建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直流微电网制氢系统,攻克直流离网制氢关键技术及装备国产化难题,实现40兆瓦新能源发电直供制氢。
研发柔性控制系统——
智能调度绿氨生产全过程
在大安项目的中央控制室,30余名工作人员正认真地盯着LED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屏幕上显示的是在柔性控制系统统筹下,项目各环节的实时生产数据。”宋树林说。
为了更安全、高效地生产绿氨,在国家电投的统筹指导下,大安吉电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协同攻关,自主研发了这套柔性控制系统。作为统筹“风电/光伏发电—制氢/储氢—合成氨”全过程的一体化智能调度平台,该系统集成了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预测控制技术,具备高度的灵活性、智能化、开放性和互联性,能够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进行调节,精准实现全链条各环节之间的源荷互动、动态优化与超前预控。
具体来看,它擅长分析研判,既能根据生产预算情况、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将电能分配到制氢、储氢和合成氨各环节,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和项目整体运行效率;又能结合当前市场环境,为产品的生产、定价、销售提供必要参考。
大安项目的空分装置。 受访单位供图
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够根据实时天气变化,提前预知,自控调节。该系统能够预测风光资源变化,精准计算风光发电能力,提前智能调整生产线负荷在30%到110%之间灵活变动,从而适配新能源电力变化,保障合成氨的连续高效生产。这一智能系统的研发投运,不仅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和氢基能源的运行效率,更有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与工业用能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如果没有柔性控制系统,制氢厂房、合成氨装置等设备的参数就需要人工逐个调整。”宋树林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生产线仅电解水制氢装置就有84台(套),人工调整费时费力,“以前一个员工一天要走近4万步,有了这套系统,工作强度大大降低。”
投产以来,大安项目在柔性控制系统守护下安全、经济、高效运行,目前已产出绿氨超过1900吨。
“大安项目为解决我国新能源富集地区绿电消纳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方案,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实现贡献重要力量。”国家电投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玉峰表示,接下来,将滚动开发梨树绿甲醇、绿航油等具有标杆意义的示范项目,推动形成“绿电+绿氢+绿色氢基能源”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延伸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h2fc.net/news/show-679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
微信扫描关注